不改变课本的环节,完全使用课本上的问题串,这样的课上出来效果如何?我们一直在尝试……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包装的学问》
学习目标:
1. 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的思想。
师:“接口处不计”啥意思?预设:包装时封口处需要多出包装纸进行粘贴,“接口处不计”就是重叠部分不计,只算表面积,表面积就是至少要用的包装纸。而生1回答:一般包到最后都是要把剩余的包装纸折起来,如果算这部分的话比较麻烦。没有说到老师的预设上,于是问:“谁听懂了?”生2回答:包装完会有多余的部分,包装纸是超出一个物体的表面积了,所以算起来比较麻烦,包的时候把它去掉就可以了。再回想女儿的话:“妈妈你真笨!”
现在回看,孩子说得多好!不仅理解了“接口处不计”的含义,还想到了“为啥接口处不计”。但老师却没抓住机会表扬孩子,反而一味惦记自己的预设,导致第二个孩子说得也磕磕绊绊,想必学生也会有和女儿一样的心语。
这个道理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难理解的,也并非本课的重难点,所以在第一位学生说完后,老师就应及时进行提炼总结。
感悟:原本以为老师装傻会促使学生越来越明白,却不知不假思索、不加分辨地尊重、顺应,只会让学生更加不解,丧失老师“引导者”的定位,这就是“虚假”的尊重。
“包成一包”,第一个孩子发言后老师应直接说至少两个面重叠在一起,而不应让那个孩子上来演示,因为他直接上来摆出了3种包法,也就削弱了接下里全班操作的积极性,更让操作后的展示显得多余和尴尬。
感悟:每一个环节怎么设置,不仅要目标清楚,环节和环节之间是怎样螺旋上升的关系也要理清楚。“要到位,不越位”。
在张静老师的指导下我将计算作为一个重点,促使学生从计算的角度刻画“重叠面积越大,表面积越小”,这对孩子理解知识、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张老师每次的信手拈来总让我回味无穷,叹服张老师深厚的功底,也让我领悟到:备学生和备教材同等重要。
但遗憾的是自己在处理计算方法时太繁琐。在讲清两种方法后,应让孩子齐读算式然后归类即可,没必要再逐个讲解,在这块儿耗费了宝贵的时间,也耗尽了学生的兴致。
感悟:一教学生需要的数学。二在细节上根据学生认知程度反复琢磨,把控合适的度。
本课是数学好玩里的课,好玩体现在不断地变换数据或者说盒子规格,节约包装纸的方案就会不断变换、刷新学生的认知。
比如:两盒、三盒都是大面重叠节约包装纸,但到了四盒变化就比较多端。如:当长方体a= 20,b= 15,h=5时,依旧是大面重叠节约包装纸,但当数据变为a=15,b=10,h=6时,就不是6大面重叠节约包装纸,而是4大4中重叠节约包装纸。
于是我问孩子:“是不是我们之前的结论有问题?组内讨论一下。”过了一会儿,有同学说:“不仅要尽量重叠大面,还要重叠更多的面”;还有孩子说:“其实每次重叠的都是大面,只不过第一次重叠的是糖果盒本身的大面,第二次重叠的是新组合体的大面”。说得多好,不仅获取了新的认识,还深刻理解了“无论怎样都是为了重叠的面积更大,因为重叠面积越大,表面积越小,越节约包装纸”。
要知道哪种包装节约包装纸,除了看重叠面,还可以直接算表面积。借此我将6种包装的长宽高及表面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给孩子,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发现。孩子果然很厉害,有人发现“长宽高越接近,表面积越小,也就是形状越接近正方体,表面积越小”,有人发现“长宽高之和越小,越节约包装纸”。
感悟:1、给孩子时间和舞台,孩子就能绽放精彩。2、高年级的“数学好玩”,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点应用,而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一波三折和最终的顿悟,用数学自身的思维魔力吸引孩子。
这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时间不够。所以我觉得可以分为两个课时去进行,让体验过程徐徐展开,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充分感受。比如最后发现的“长宽高越接近,表面积越小”“长宽高之和越小,表面积越小”,可以通过8个小正方体的摆一摆、想一想、看一看,直观充分地去发现;还有4盒节约包装纸的几种情况,应让孩子充分去经历。
因为时间的关系,课前忍痛将所有添加内容都砍掉保留了书上的基本环节。时间倒是够了,却上得平平无奇,当然更多的是受自身能力局限。
感悟: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看来,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去考虑,学生需要怎样的数学,老师心里要有底,基于这样的取舍才是有效的。
把这样的课堂定义为精品课,很惭愧,这真的是家常课,还是准备不充分的家常课,但是很鲜活,很真实,把这样的课堂呈现出来,可能会更有利老师们的思考和批评,如果能为老师们的教学和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一点点帮助,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尊重儿童视角,构建生本课堂,
我们一直在努力中……
感谢观看。
有你想看的精彩
执教:郭艳娥
制作:郭艳娥
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