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保质期是什么?国家法律和标准如何定义?

   发布日期:2024-07-18 14:13:5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154    评论:0    
核心提示:《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以下简称《通则》)中2.5条对保质期的定义为“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于是,食品工业协会也推荐了另外一种方法,即加速破坏实验。

食品的保质期是多少

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问题必须依法治理,为最大限度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我国在以下法律、标准中对食品的保质期作了规定: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150条规定,食品的保质期,是指食品在规定贮存条件下保持其品质的时间。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2011,以下简称“通则”)第2.5条将保质期定义为“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注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其品质的时间。在此期间,产品完全适宜销售,并保持其无需在标签上注明或已在标签上注明的特有品质。”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团体标准《食品保质期通则》(T/CNFIA 001-2017)将保质期定义为“食品在既定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贮存环境参数下,保持其品质的时间”。

以上定义略有不同,但大体一致,一般来说,保质期是食品生产厂家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对食品的外观、风味、口感等特性向消费者做出的承诺。

同时,通则还指出,下列预包装食品无需标示保质期:酒精含量10%以上的饮料酒;醋;食盐;固体糖;味精。

那是不是说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在保质期内的食物我们可以放心食用,而过期的食物却逃脱不了成为湿垃圾的命运呢?

了解食物腐败

食物腐败是一个自动、连续、不可逆的过程,量变引起质变。这意味着现实并非像王家卫电影中描述的那样:如果你吃了一个包装上写着保质期是5月1日的菠萝罐头,4月30日吃还没什么,但5月1日再吃就会“痛苦不堪”。

预包装食品一旦生产出来,就面临很多挑战:

1、氧化反应:很多食物中都含有油脂,油脂在氧气、金属离子、光、水等的共同作用下,会发生不可逆的氧化反应,生成的小分子物质非常不稳定,当我们闻到明显的腐臭味时,说明氧化已经到了一定程度中国包装技术协会,食物已经不适合食用了。

2、微生物生长:微生物一般包括细菌、霉菌、酵母等非致病菌和致病菌。在肉眼难以捕捉的角落里,微生物寻找适合其生长繁殖的环境,分解食品中的营养物质并产生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呢?

食品配料:具体来说主要是指成分、油脂种类、油脂含量、水分活度、水分含量、pH值等。常见的例子有脱水蔬菜比新鲜蔬菜的保存时间长,猪油的保质期一般比花生油短等。

食品加工技术及杀菌工艺条件:包括食品加工环境的洁净度、加热温度、杀菌时间、杀菌温度等。杀菌技术越高的食品,往往保质期也越长。

食品包装:包装材料、透氧性、密封性、保质期等。

食品的包装、运输和贮存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光照、氧气、污染物等,都会影响食品的氧化或微生物的生长速度。

食品的保质期是如何确定的?

食品研发是一个有趣的过程,确定其保质期也是研发的重要环节。

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抄作业”,用类似原料、工艺制作的食品,理论上保质期是相差不了多少的。

但既然涉及到食品安全,最安全的方法还是依靠实验。

比如我们一天吃一块饼干(假设过程中储藏环境没有变化),会发现味道变了,如果往前追溯几天,基本就能判断出保质期了。

对于食品工业来说,确定保质期一般有两种方法:

第一是长期稳定性试验:是在真实的或定量模拟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贮存环境参数下,分析食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其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条件随时间变化的程度和规律,以确定或验证食品保质期的研究方法。

显然这是最科学的方法,但对于新产品来说,如果其保质期长达一年甚至更久,那么等到实验结束时,产品就已经被人们遗忘了。因此,食品工业协会还推荐了另一种方法,即加速破坏实验。

加速破坏实验是通过量化温度、湿度、气压、光照等环境参数,人为地加速食品变质反应,分析过程中食品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变化的程度和规律,以确定食品的保质期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将食品控制在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高于正常的环境中,其变质速度会加快或加快,并可以判断产品是否在比正常更短的时间内变质。因为影响变质的外界因素可以量化,加速的程度也可以计算出来,所以可以推断出产品在正常贮存条件下的实际贮存期。

那么实验中会关注哪些指标呢?

(1)感官指标:外观、颜色、气味、味道、杂质等。

(2)理化指标:水分、过氧化值、酸价等。

(3)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致病菌等。

一般来说,即使在完成加速破坏实验、新品进入销售阶段后,研发团队依然会跟踪食品在实际生产、运输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持续进行阶段性的稳定性测试,确保食品在保质期内品质稳定。

那么刚过期的食品还能吃吗?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先看、闻。在没有明显异常的情况下,根据深圳市卫健委的建议:

而对于保质期较长(6个月以上)的产品,在保质期前一天和保质期后一天,其质量差别并不大,所以吃了也不会有大问题;

保质期较短(少于30天)的产品,过期后容易出现微生物指标超标,风险较高,所以不建议食用。

·对于保质期为30天至6个月的产品,建议谨慎对待,并将其作为短保质期产品对待。

与此同时,我们作为消费者如果买到了过期食品,那我们也算是“中奖”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十四条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过期食品。第148条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要求生产经营者以价款十倍或者损失金额三倍赔偿损失;加计赔偿数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

问题是,为什么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保质期会有所不同?保质期较短的产品是否更安全?保质期较长有什么坏处吗?

无法回避的话题——食品添加剂

毫无疑问,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购物时开始关注食品包装上以前被忽略的重要信息,其中之一就是保质期和食品成分表。正如人体需要抗氧化剂来延缓衰老一样,食品也可以通过添加法规范围内允许的成分来延长保质期或增加保质稳定性。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很容易陷入误区,这也引发了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技术与努力”。

首先,当我们了解了保质期的定义,也就明白了保质期越短的食品越安全,因为保质期本身就是企业在口感、安全性等方面对消费者做出的承诺。说白了,就是不管保质期是长是短,只要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保存,在保质期内都是安全的。还有一种误解就是,有些食品保质期长,是因为添加了太多的食品添加剂。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按照2024年2月8日发布的新版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以下简称标准)中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标准明确规定,下列情况下可以使用食品添加剂:

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途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

提高食品的品质和稳定性,改善其感官性状;

为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储存提供便利。

此外,食品添加剂的添加还有基本要求:

不应对人体造成任何健康危害;

· 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的情况;

食品添加剂不得用于掩盖食品或者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者用于掺假、伪造或假冒;

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不应降低;

· 在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第一是“不应对人体造成任何健康危害”。《标准》详细规定了每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允许使用的品种、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等。因此,严格按照标准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人们之所以惧怕“食品添加剂”,一方面是公众对它缺乏了解,另一方面是极少数厂家不按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

得益于食品工业的大发展,我们得以品尝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让与美食共度的每个瞬间都更加精彩。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农耕文明,到仓储、盐渍保鲜的古老智慧,再到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食品工业的每一次飞跃都让消费者受益匪浅。越来越先进的食品加工设备、不断完善的质量控制、严格细致的卫生标准,以及无数食品人在实验室、生产车间、检测环节孜孜不倦的研究与坚持,共同造就了当今食品工业的辉煌。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的食品工业,让我们可以安心享受每一道美味,品尝每一杯饮品。

关于建明食品技术公司

建明食品科技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品质放在第一位。

建明拥有强大的科研技术团队,对食品的热爱让我们相聚在建明,专注于食品安全、保质期、食品品质的研究。

在合成产品和天然产品之间,我们更偏爱天然产品。基明相信并正确利用自然的力量。我们有可持续增长认证的迷迭香提取物(™R系列)和新产品天然抗菌剂™NV。近年来在各个食品领域的成功应用也让我们相信创新和服务的价值。

与此同时,建明食品科技在中国市场持续展现活力,不断推出新品。功能性植物蛋白™V、专为果蔬表面清洁和设备消毒而设计的OXINE™系列解决方案,以及即将上市的强效多用途产品™BV,都是建明食品科技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不懈追求。

创造独特的想法并敢于争先。

建明食品科技不遗余力,确保每一口都是安全的!

 
 
更多>同类包装新闻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7-2020  中网互动包装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皖ICP备20008326号-21

工商网监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