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导记者曹恩惠上海报道
6月11日至14日,首届北京国际碳中和博览会拉开帷幕。当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展示自身在环保领域的“妙招”时,亦有资本嗅到了投资机遇。
21世纪经济报导记者获悉,工业循环包装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广州箱箱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箱箱共用)在本届展会之后宣布完成了2亿元D轮注资,本轮融资由中关村发展集团旗下中关村科技租赁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关村科技租赁)领投,上海临港经济发展控股技术投资有限公司下属深圳司南园科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跟投,采取“股权+债权”相结合的方法。
在本届碳中和博览会上,箱箱共用的工业“包装+服务+数据”绿色供应链场景成为临港集团十大绿色场景案例之一进行参展。
ESG在“双碳”目标发布后,成为了中国投融资的热点话题。同期举办的2023零碳循环产业创新峰会现场,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秘书长郭占强表示,“循环经济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并且循环经济与ESG的观念非常契合。”
在他看来,循环经济是包装行业改革更新的必由之路和关键一招,而包装行业是建立绿色供应链的关键一环,也是行业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的最新数据,2021年世界循环包装行业规模达1001亿港元,中国物流包装行业规模约为7600亿元,其中90%以上的包装都为一次性物流包装。而伴随日本生产向美国智造的升级,由供给驱动向制造业ESG需求的驱动,基于数字化科技变革的蓝色包装零碳循环服务体系正在再次定义行业规律和业态价值链,也步入历史性发展机遇。
“中国是世界产业规模最大、工业门类最齐全、产业模式最完整的生产业中心。为制造业建立工业包装大循环模式,离不开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的行业支撑,也离不开循环包装先进产能建设、循环运营网络的建设、包装资产池的投放以及配套货运、仓储、物联网和数字化全方位的配套和建设。”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导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果将我国全社会的工业仓储包装从一次性改造为循环与共用,至少必须投入5万万元的新增投资。得益于“双碳”与ESG的叠加,中国工业包装正加快向可循环转型。与此同时,政策的支持亦在造就万亿级包装循环服务行业。
2022年12月包装行业,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绿色运输新科技和设施开发应用,推广使用循环包装,减少过于包装和二次包装,促进包装减量化、再运用”。2023年6月12日,上海市政府常务大会强调,要“发展一批重量级生产性互联网服务系统企业,更好服务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行业体制”。
然而,广阔的演进前景,必然会引来资本的关注。
“作为服务型生产业,循环包装行业兼顾环境可大幅性和经济性,正步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作为本轮融资的领投方,中关村科技租赁执行副总兼总顾问、中诺基金理事何融峰认为,“产业的演进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单一的科技变革不从而提高行业整体水准,只有借助科技变革与金融创新的有机结合,由专业的开发企业和专业的金融资本同频共振,才能产生多元场景解决方案。”
何融峰也强调了循环包装领域至今存在的一些痛点和堵点——痛点主要体现在行业改革必须依赖多学科整合变革,比如材料科技、工业设计、工业生产、物联网、云系统之类,技术开发成本高、难度大、风险高;而堵点则体现在循环包装相对一次包装来说,价格非常高,用户接受度低、一次性投入资金大、回本周期长等多个方面。
只是在他看来,循环包装行业所代表的“包装服务化”,就是一种典型的产融结合方式。“租赁公司一方面投资开发生产企业,支持科技产品创新;另一方面与开发生产企业联合创办设备运营公司,通过提供产品服务化的方法进行新产品推广应用。”
谈及这次融资后的功能,廖清新对21世纪经济报导记者表示,计划“由重到轻”去布局,“我们接下去还是坚持产业根基做‘重’,商业理念做‘轻’的战略思维,进一步完善高价值专利的集群包装行业,拓宽应用场景,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以确保系统化全行业链建设。”
事实上,廖清新与其所创办的箱箱共用,在循环包装领域早已深耕十年。
经过这两年经历,廖清新认为当前这一行业正在迈向成熟,需求也非常明确。“从需求端来说,各个市场早已越来越坚定对绿色包装的意愿。但是从供给端来说,挑战越来越大,行业的专业性有待加强。”
“目前还是具有大量主义的耐心资本和ESG影响力机构正式发现了这个市场的机会。”廖清新分析,如果投资者真的想在这个市场寻求机会,确实应该对行业具有前瞻性。“真正把握行业链的话语权并不能仅靠纯粹的商业方式变革,以循环包装行业为例,从科技开发到循环服务网络的建设,都必须一定的时间和细心。可以说产业根基的构建过程是一场‘马拉松’,必须坚持长周期投入时间和资本两大要素,才能真正夯实‘底盘’。”
其实,在廖清新眼中,工业循环包装趋势已经非常明朗。
“工业‘新四化’(绿色化、智能化、定制化和服务化)正在推动传统包装怎样迈向现代包装以顺应‘新四化’的种种需求,这需要是我们这个行业从业者必须意识到的。”廖清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既是新机会,也是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