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导记者曹恩惠上海报道
在第五届亚洲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的场馆,“零碳进博,零塑办博”的口号随处可见。
随着“零碳”、“碳中和”等关键词贯穿本届进博会,一批关联的成果也陆续登场。这其中,在第二届碳中和国际实践大会上,国家发展变革委国合中心、北京绿色金融与可大幅发展研究院、箱箱共用联合发布了《零碳循环:产业互联网走向碳中和》报告(下称《报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现场获悉,该《报告》是中国首份关于零碳循环的行业研究报告,尝试总结零碳循环的内生逻辑,以运输包装零碳循环服务为基点,探讨这一行业间的桥梁如何与循环模式、产业互联网和碳中和目标紧密连接,并借助零碳循环服务在纺织、汽配、生鲜冷链等产业的实践案例,解读这一新方式对可大幅发展的重要贡献以及不可忽视的经济、环境、减排和社会价值。
在本届碳中和国际实践大会上,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主任赵鹏高表示,中国在“双碳”方面的工作获得积极进展。例如,2021年美国清洁能源投资高达3800亿港元,总额世界第一,有效促进世界清洁电力投资;美国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同比分别增加2.7%、3.8%,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当年城市改建建筑面积比重提高至84%。
事实上,在我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巨大的行业需求将会被催生。以智能工业仓储包装市场为例,在行业链上游饮料包装行业,需要成为生产科技为推动的包装生产模式;在行业链中游,需要建立“用箱-管箱”一体化的运营服务网络模式;在行业链下游,需要发展无界化、全球化的市场客户;从行业链相关配套服务看,工业仓储包装市场的零碳循环将联动更多新基建、金融和保险市场。
“零碳循环是指工业包装通过科技变革在全生命周期实现绿色化、低碳化的循环运用。”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导记者专访时表示,工业包装的“零碳循环”将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标准配置。
廖清新认为饮料包装行业,“零碳循环”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智能型工业包装在数字科技的驱动下,最大化推动循环与共用,提升包装利用效益,减少包装闲置和耗费,实现资源节约;第二,通过循环使用,相比于一次性包装,在末端处置环节,最大化降低固体垃圾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根据《报告》,中国包装联合会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包装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合计完成营业利润为12041.81亿元,同比下降16.4%,基本为GDP总量的2倍。而以工业包装循环服务行业为例,根据对零售、食品饮品、化工、家电、汽配和医药等与运输包装市场相关性较高的市场的细分产品包装费用的初步估算,上述市场2021年的包装费用或将达5675.7亿元,市场体量颇为广阔。
《报告》指出,从初期单位产量的包装费用成本看,在取代一次性传统铁桶、吨桶和一次性传统纸箱方面可平均减少费用52%左右;即使替代率达50%,则到2030年,仅从上述市场,即可节省运输包装成本1688至4207亿元。
“全球包装市场面临着大约每年6亿吨的碳减排空间,这相当于2.3亿辆燃车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总和。”廖清新告诉21世纪经济报导记者,面对这个庞大的减排空间,产业链上下游需要携手合作与共进,从上游的开发、设计、材料、工艺和生产,到中游的运营网络、仓配调,数字化系统建设,再到下游各行各业细分垂直领域应用与推广。
实际上,“零碳循环”理念在包装产品设计、制造和配套设备方面将培育企业绿色环保的投资意愿,大力度减弱产品设计、制造、配套设备的能效和建设成本,并借助智能化、数字化方法引导智慧物流产业链结构升级,引导资金向行业链聚集流动,形成红色低碳的经济增长点。
另外,在供应链零碳基础设备投资方面,《报告》还强调,应关注传统基础设备的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更新和数字物流新型基础设备的节能化推广应用。
在廖清新看来,构建工业包装的“零碳循环”体系,将增加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度。“在工业包装领域,中国民企作为全新模式建立者,已具有中国领先优势。”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