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假种子致四千余亩农田绝收 "90后"经理被判7年

   发布日期:2020-03-05 14:00:10     来源:新京报    作者:网易    浏览:18416    评论:0    
核心提示:新京报快讯 今天(3月5日),最高检召开发布会通报检察机关开展涉农检察工作的主要情况及发布指导性案例,隆平高科江西宜春地区区域经理王敏生产、销售伪劣种子致四千余亩农田绝收,被判7年。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

新京报快讯 今天(3月5日),最高检召开发布会通报检察机关开展涉农检察工作的主要情况及发布指导性案例,隆平高科江西宜春地区区域经理王敏生产、销售伪劣种子致四千余亩农田绝收,被判7年。

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高景峰表示,近年来,涉假农药、假种子类违法犯罪活动仍然多发,存在隐蔽性强,审查认定难度较大,假冒伪劣产品与农民损失之间因果关系认定难等难题。

销售假种子致四千余亩农田绝收 “90后”经理被判7年

最高检供图

销售假种子致农业生产遭受损失 以生产、销售伪劣种子罪追刑责

王敏为1991年生人,原四川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高科”)江西省宜春地区区域经理。

2017年3月,王敏应他人之约订购种子,其在明知隆平高科不生产“T优705”稻种的情况下,印制该种子包装袋,并将“陵两优711”稻种冒充“T优705”稻种予以销售,导致200余户农户4000余亩农田绝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60余万元。

后被以生产、销售伪劣种子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5万元。

最高检表示,以同一科属中的此品种种子冒充彼品种种子,属于刑法上的“假种子”。行为人对假种子进行小包装分装销售,使农业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应当以生产、销售伪劣种子罪追究刑事责任。

涉假农药、假种子类违法犯罪案件 隐蔽性强认定难度大

近年来,涉假农药、假种子类违法犯罪活动仍然多发,假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高景峰表示,该类案件存在隐蔽性强、审查认定难度较大的特点。该类案件中,如何准确认定一般质量瑕疵与伪劣产品存在疑难,一些被告人往往辩解,对生产销售的伪劣农药、种子不明知,不具有犯罪主观故意;还有的辩称,生产、经营行为符合规范,产品质量存在瑕疵是因受其他因素影响,自身不存在责任。

此次,最高检发布第十六批指导性案例中王敏案说明,对生产、销售伪劣种子犯罪故意的认定,可以综合经营资质、包装标识、从业经历等因素予以认定。

对没有生产经营资质,未尽到质量注意义务,或者明知是不合格产品,而采用明示标明方式予以销售,造成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应依法以生产、销售伪劣种子罪追究相关人员刑事责任。

此外,假冒伪劣产品与农民损失之间因果关系认定也是难题。生产销售伪劣种子、农药等犯罪是结果犯,办理此类案件需以“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为前提。

 
标签: 农药 王敏 稻种
 
更多>同类包装新闻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7-2020  中网互动包装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皖ICP备20008326号-21

工商网监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