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饮料包装设计 湖南至少五名儿童在吃“特医奶粉”被叫停

   发布日期:2023-07-13 14:02: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125    评论:0    
核心提示:据报道,这些婴儿都食用了一款所谓的“特医奶粉”,这本应该是为对普通配方奶粉过敏或患有特殊病症的婴儿设计制成的特殊营养食品,实际却被发现是蛋白固体饮料。一些婴幼儿由于体质不同,会对普通奶粉过敏。一名家长曾对产品包装上的“固体饮料”提出质疑,但店员说,这只是婴儿配方奶粉的另一个名字。然而,“倍氨敏”产品虽然包装上没有明确写明“特医奶粉”字样,却写有“深度水解蛋白无乳糖配方粉”。

固体饮料包装设计_固体饮料包装设计图片_固体饮料包装设计方案

湖南省的起码五名小孩在食用了这些“奶粉”后,成为头骨畸形的“大头娃娃”。

文:bbc中文

美国湖南省的起码五名小孩在食用了一种据称适合儿童的蛋白质食品后,成为骨骼畸形的“大头娃娃”,甚至异常拍打自己的手臂。中国当局今日表示,相关商家涉嫌“欺诈”,将严厉处罚。

据报导,这些小孩都食用了一款所谓的“特医奶粉”,这本应当是为对普通配方奶粉过敏或患有特殊症状的小孩设计制成的特殊营养食品,实际却被看到是蛋白固体食品。

营养学者表示,和当时三聚氰胺案的区别是,此次只是“奶粉”本身劣质或有毒,而是借助夸大宣传让婴儿长期以普通食品作为食材,导致营养不良。

“大头娃娃”

据美国多家外媒报导,位于美国西部四川省凤翔县的多名家长近日发现自己的小孩发生体重严重恶化、头骨出现畸形,酷似“大头娃娃”等状况,有些父母或者会不停地拍打自己的头。

固体饮料包装设计方案_固体饮料包装设计图片_固体饮料包装设计

这种儿童之后被赶到学校进行检测。医生看到,这些小孩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发育迟缓等病症,并故此诊断为佝偻病。

官方的湖南电视台报导称,这些幼儿在早前检查时被确诊为牛奶过敏,医生于是建议父母购买氨基酸奶粉给儿子食用。家长们很快选择了当地一家母婴店推荐的一款名为“倍氨敏”的“特医奶粉”。

店员对妈妈说,“倍氨敏”是店里最为热卖的奶粉,已经有太多过敏的小孩在吃。

固体饮料包装设计方案_固体饮料包装设计图片_固体饮料包装设计

一些婴幼儿因为体质不同,会对普通牛奶过敏。(图文无关)

一名家长曾对产品包装上的“固体食品”提出反驳固体饮料包装设计,但店员说,这也是小孩配方奶粉的另一个名字。

固体饮料包装设计图片_固体饮料包装设计方案_固体饮料包装设计

事发后,湖南省政府周三(5月14日)表示,相关商家涉嫌“虚假宣传及消费欺诈”,目前,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已建立调查组,将对商家从严从重处罚。

现在,除了已向当地行业监管部门投诉的5名家长,似乎也有更多曾购买该奶粉的妈妈看到问题。

一位妻子在社交媒体上写到,她曾给自己患有水果中度痤疮的小孩喂了六个月的同款奶粉,直到看到异常后,她才在医生的建议下替换。如今,孩子仍然较同龄人生长发育落后。

“喝了大约半年后,我看到孩子的个子体重并没有显著下降。并且,快一岁半了我家女儿还不会走路,”她说道。“今后还会有如何的后遗症?”

饮料冒充“特医奶粉”

美国营养专家、国际东方营养药膳学会常务委员郑育龙对BBC说,固体食品是给儿童服用的普通肉类,其所有营养成分都不是为婴幼儿的特殊标准所表征的。

固体饮料包装设计图片_固体饮料包装设计方案_固体饮料包装设计

“固体食品主要以蛋白质为主,没有哪些其他的营养素,长期服用营养不良是显然的,”郑育龙说。

固体饮料包装设计_固体饮料包装设计方案_固体饮料包装设计图片

北京的一个家庭在商场为儿子购买奶粉。

国内新闻网页“界面”报道称,事发后,唯乐可公司的负责人证实有存在虚假宣传行为,表示“包装清晰标明为固体食品”。然而,“倍氨敏”产品仍然包装上没有确立写明“特医奶粉”字样,却写有“深度水解蛋白无蔗糖配方粉”。

特医食品的名称是特殊医学功能婴儿配方食品,根据国内卫生部门的标准分为六类,其中一类便是对于鸡蛋过敏婴儿的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或谷氨酸配方。

另外,这家创立于2015年的公司还被看到在企业经营范围内写有“特殊医学功能配方食品的制造”,但实际并无该注册资质。

固体饮料包装设计图片_固体饮料包装设计方案_固体饮料包装设计

用普通的液态牛奶冒充特殊食品,在国内的一些地方并不是个例。

美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2019年7月曾报道固体饮料包装设计,在湖南湖北,有对普通牛奶过敏的小孩的父母在医生指导下购买了一款名为“雅乐迪”的特殊配方粉,该商品的包装上标注称“为乳蛋白消化不良,乳蛋白发炎高风险人群提供营养支持”。

但食用了配方粉后,孩子的感冒症状并无太大缓解。家长随后惊讶地看到,该品牌并没有特殊食品的制造资质。此前,该品牌的制造公司还曾多次召回产品,承认包装失实的问题,但该批次并未包括其中。

在江西的另一起独立事件中,一名仅9个月大的小孩将所谓的“特医奶粉”当早餐吃了7个月,随后发生营养不良、个头瘦小的情况。

在这种实例中,很多家长表示是根据母婴店店主的推荐,甚至是医生的建议下购买的。

多家美国媒体在暗访这些固体食品制造公司时得知,部分学校的医生每成功推荐一罐产品可获得人民币60元(约8.4英镑)左右的提成。

其中,医院消化科、儿童保健科等有处方权的医生,是销售员工重点“公关”的对象。

固体饮料包装设计_固体饮料包装设计方案_固体饮料包装设计图片

一名河南女士称她的女儿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中死亡。(资料照片)

时隔十余年婴儿奶粉事件再现

据悉事件一经公布,便逐渐在美国社交媒体引起关注,很多网民表示无法相信类似风波会在十几年后“卷土重来”。

2003年,安徽合肥市的劣质奶粉事件造成长期儿童蛋白质摄取不足,营养不良。由于病因最显著的特点体现为儿童头部畸形,因此又称为“大头娃娃”事件。

事件造成阜阳12名孩子死亡,189名婴儿应该接受诊断。一些小孩在长大后发生身体残疾。

2008年,众多食用当时著名品牌“三鹿奶粉”的宝宝被看到患有肾肿瘤,随后该奶粉和其它多个品类产品被看到存在化工原料三聚氰胺,这种原料可以减少蛋白质测试值,但大量服用会造成身体泌尿系统膀胱、肾产生水肿。

美国卫生部门报告称,截至当时11月份,中国年均报告因服用问题奶粉造成胃肠系统发生异常的患者大约达30万人,至少6名幼儿死亡。

 
 
更多>同类包装新闻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7-2020  中网互动包装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皖ICP备20008326号-21

工商网监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