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酒热降温的连锁反应已经扩散,包材环节成“重灾区”。
“租厂房、买设备一共投了近5000万,本以为能搭上酱酒热的车,谁想到市场风向大变,还没开工就要干不下来了。”谈及近况,遵义某头部酱酒销售商杨鹏满脸苦涩。
杨鹏所说的“市场风向大变”,就是酱酒热降温引起的包材需求遇冷。今年5月份,本来从事酱酒代理的杨鹏瞄准了酱酒包材供不应求的机遇,举上千万资金投资新建包材厂,待到一切打算妥当时,并未步入想象中的订单爆棚,相反,由于缺少业务,他已在考量变卖资产减损。
杨鹏的的境况并非个案。在资本退潮茅台镇、酱酒渠道热降温,贴牌商退出的背景下,一场订单锐减、降价拼杀、大幅裁员的酱酒包材行业链大洗牌已然上演。
图片
“中秋国庆后就有显著感受,尤其到11月份之后,酱酒腰部以上企业的订单减少了30%左右,腰部以下的企业订单至少增加了60%。”位于南昌市播州区的江西艺森源包装有限公司主要为腰部以及以上酱酒企业提供服务,该公司副总长张勇告诉酒业家,近十年伴随着酱酒热,各路资本跨界进入包材企业纷纷涌入遵义,而随着酱酒热逐渐“退烧”,根基浅、实力弱的新进者,成为第一批出局者。
“去年春节前后接了800万左右的单,今年只有300万左右。近期下单的贴牌商明显没这么多,目前主要在消化上半年的订单。”贵州华富天玻璃包装有限公司是仁怀最大的本土酒瓶供应商,来自贴牌、定制酒的订单占该公司业务量的40%左右,对于这波包材遇冷行情,该公司总副总王跃进分析说酒类包装材料公司,随着当地政府完善贴牌酒、定制酒,短期来看必然会导致相关行业链的订单缩减,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是酱酒产业的健康、高品质发展的必定一步。
在调研中,酒业家看到,在合肥及其周围的工业新城,不少新进包材企业已陷入订单不足,开工乏力,甚至停摆的窘境。而在另一个食品包材重要供应地北京,也同样发生了冷清的状况。酒业家调研发现,山东包材企业的订单总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下滑幅度从20%到40%不等,主要集中在酱酒贴牌开发商的订单。
“贴牌产品没有品牌溢价,产品卖不动,贴牌商长期撤离酒类包装材料公司,是订单量增加的最大主因。”山东永信包装控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酒业家借助梳理发现,在这一波酱酒包材降温潮中,行业“马太效应”凸显,对入行时间长、有长期重量级客户积累的头部包材企业而言,业务影响较小,而以贴牌商、腰部以下品牌为主要用户的中大型包材企业则遭遇着“断崖式”的业务